close

來到滬尾砲台,大概已經2~3年沒來了,經歷了從免費參觀-門票NT.20-免費參觀,一直覺得這裡是一個很好的景點,不論是散散步還是看看風景,上次發現已經要收費覺得很可惜,幸好現在又改為免費參觀,不過聽導覽人員說,因應北縣改制,今年縣內各大古蹟免費參觀,但往後就會不會重新收費就不得而知。所以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到各大古蹟去多走幾趟 1264288290.jpg



從路口就能看到入口,上面寫著北門鎖鑰,是劉銘傳親題的門額。







城門上的把手很有古風。



進入門口,往右看有個階梯,以前這裡沒有限制行走,可以直接走上去,但是樓梯很陡峭,有安全上的疑慮,所以現在已經禁止走這邊了,不過還可以從另一邊砲台遺跡處走上去,也比較安全。



走入園區,甬道映入眼簾,這裡的甬道以往為士兵活動處所,可以走進參觀,目前裡面有擺放一些歷史介紹或圖片可以看看。











入口有紀念章可以蓋,不過今天沒有拿任何的DM,沒地方蓋。



甬道內有小窗口,甬道本身比較潮濕,看著小窗口不免有種被限制住的感覺。



走入坑道,可以通往以往放置砲台之處。







這裡有四座砲座,目前僅存遺跡,大砲皆已不存在。











從砲座遺跡可以爬上高處,上面可以散步逛一圈,四處有工作人員隨時注意遊客安全,並適時為遊客解說。









在入口處上方,是這裡唯一可以看到海的地方,看出這裡地理位置的隱密。




關於滬尾砲台:

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,視野良好,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,四周景觀盡收眼底,可惜今為樹木所遮。砲台西側為淡水忠烈祠,東側為台灣高爾夫球場,北側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,現定為國定古蹟。
西元一八八四年的清法戰爭-滬尾之役,法軍奉命向基隆進攻,就此展開「中法戰役」。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,發現淡水的重要性,因為法軍可以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台北府城,因此決定棄守基隆,把兵力改移至淡水。當時清朝曾在淡水的沙崙、中崙、油車口先後修築砲台,但在清法戰爭時,法艦砲轟淡水,這三座炮台幾乎被法軍摧毀。
劉銘傳任命提督孫開華,負責整修淡水防禦工事,以填石塞港,佈置水雷,建造城岸,修築砲台。 十月八日 時,滬尾在孫開華帶領的清兵及地方士勇所組的義勇軍,奮勇抗敵終告擊退了法軍。而淡水居民為了憑弔在中法兩軍交戰中陣亡的將士,居民們都會以「拜門口」的方式,供奉祭品及上香焚紙錢的方式來祭祀,此祭祀至此仍未間斷,延續百餘年。
清法戰爭後,劉銘傳深知台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,遂加強台灣海防的建設,所以決定在各個海口增建砲台以利防禦。劉銘傳知道中國砲船、科技、訓練方式,皆遠遜於外國的船堅砲利,所以就採取「師夷之長以制夷」,希望能學習到外國先進的技術,所以特別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(Lieut Max E. Hecht)負責督造,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,於一八八六年在澎湖、基隆、滬尾、安平、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台。其中,滬尾有兩座砲台,一為「北門鎖鑰」,即今之滬尾砲台,另一為「保固東瀛」,但今已不見其遺跡。劉銘傳還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「阿姆斯脫朗」大砲31尊,並全數安裝於這十座新砲台上。光緒十五年(1889)大砲安裝完竣,但是滬尾砲台實際並未參與戰事,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,也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,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,所以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。
而到了日治時期,日軍撤走滬尾砲台內的四門大砲(所以現在砲台內已經沒有大砲了,現今仍遍尋不著,懷疑當初為日軍所熔),改將此地作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。台灣光復後,滬尾砲台改由國軍駐防,民國74年(1985)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,精省後轉歸臺北縣政府管理,並經整修開放供民眾參觀。<擷取自淡水古蹟園區網站


地址: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巷34號

交通工具:機車
拍攝日期:2010.10.16
使用相機:Canon EOS 550D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波莉朵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