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餐後的散步來到了位於宜蘭市進士路的陳氏鑑湖堂,距離上次來已經是6年前了,早上的陳氏鑑湖堂格外安靜,沒有之前來時那樣的熱鬧。

先來到陳氏家廟。



這裡是以往陳家的正廳,陳家大宅二次大戰期間,因遭轟炸損壞,僅剩正廳,重建後現為家廟。



旁邊房子都還有住人,也能看見香腸曬在廣場旁,十分居家的畫面。



家廟旁地上有一些小型石獅子和燈籠,感覺經過了多少歲月和歷史變遷的興衰破敗。











斷垣殘壁上,一朵小花正盛開,雖然有點老套,不過還是有"就算再艱困的環境都能生生不息"的fu。



銃孔與狗洞和6年前看到的相同,一旁擺著說明立牌。





僅剩的牆面。



門口掛著"財團法人鑑湖堂文化基金會"的牌子。



步行來到不遠處的登瀛書院,這裡是陳氏子弟念書的地方。









屋外景色清幽,有小流水~並面對一片水田。



可能是快過年了,書院內有人在清理東西,我們就沒進去了,往回沿著小水溝走,打算去陳家松園。





陳家松園內的落羽松,是二次大戰結束前,陳滄溟先生看見宜蘭神社旁被丟棄的落羽松幼苗帶回家栽種,變為今日的松園。

1月份的落羽松已經凋零的差不多,在早一點過來看應該會更美。





這棟建築不知道原為什麼作用。



旁邊有兒童遊戲器材。



凋零的落羽松。



落羽松特有的氣根,是為了適應濕地環境樹根突出於地面呼吸。









在靜謐的環境中,樹上小鳥的動靜格外清晰。

 

 



 關於擺厘陳家:
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,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。陳家原來住在福建漳州漳浦縣,因為環境所迫,乾隆32年(1767)遷居到台灣的苗栗,住了幾十年之後,又因社會動亂而於道光3年(1823)來到宜蘭尋找新天地。他們先定居在員山的鴨母寮,到了清咸豐年間,陳氏的陳宣梓、陳宣石兩堂兄弟開發擺厘地區,並且在這裡建立宅院,經幾代族人的努力,「擺厘陳家」成建遠近聞名的重要家族。
在現任理事長陳文隆的帶領下,向縣政府申請登記為社團組織,民國九三年四月十一日成立「宜蘭縣鑑湖堂文化協會」,廣召社會各界有心人士參與,擴大營造各項文化建設工作,以協助地方推展文化傳承及維護自然景觀生態。
目前擺厘陳家的範圍有:陳姓家廟鑑湖堂、三合院古厝、登瀛書院、水生植物園區、陳家松園,涵蓋面積非常廣闊,為全宜蘭縣市最具規模的傳統家族聚落。
(知識來源~擺厘陳家鑑湖堂文化協會及宜蘭旅遊網) 

交通工具:騎車
拍攝日期:2014.01.05
使用相機:Canon EOS 6D
 

 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波莉朵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